发布时间:2023-01-05 文章来源:深度系统下载 浏览: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铺天盖地的网络已逐渐融入到人们生活当中,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尤其是现代年轻人把更多的学习和娱乐时间投入到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网络也逐渐变成人们学习和娱乐的主要途径。如何给用户提供一个高带宽、高可靠性、高性能的多媒体视频服务,成为摆在服务商面前的一大难题。 传统的多媒体业务是每个用户通过单播的形式跟服务器连接。当点播用户增多时,服务器上建立的连接也随之增多,导致提供业务的服务器异常繁忙。一台性能极高的服务器才能给众多用户提供多媒体业务,重复相同的高带宽多媒体数据会增加网络流量,造成严重的网络阻塞。这时组播路由协议的出现解决了单播方式运行多媒体业务的诸多弊端,给整个网络中传输多媒体业务提供了技术保障。虽然以这种全新的组播方式提供多媒体业务成为可行,但是目前网络的可靠性低、网络性能不高、投资大等不利因素,导致不能给客户以低廉的成本,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组播业务,大大影响了组播业务的推广和普及。 现今的组播网络有以下几个特点: 高投资换来的可靠性 网络的高可靠性是指系统以有限的代价换取最大运行时间,将故障引起的服务中断损失降到最低。系统一方面需要尽量减少硬件或软件故障,另一方面必须对重要资源有相应备份。故障即将出现时,系统能迅速将受影响的任务转移到备份资源上继续提供服务。 网络的高可靠性一般在系统、组件和链路三个级别上实现。系统级的高可用性要求网络拓扑必须有冗余节点和备份设计,例如在一个网络节点上配置多台交换机并指定其中一台为主交换机,然后通过VRPP技术使得其余多台交换机均作为主交换机的备份;组件级的高可用性着眼于网络设备自身,要求网络设备具有冗余部件和热备份机制, 例如需要配有双电源、双主控之类的备份组件;链路级的高可用性要求传输线路必须有备份,如果主要数据通路中断,备用线路将迅速启用,链路冗余在技术上体现为STP/RSTP/MSTP(后面统称为STP)、链路聚合技术等。 采用以上技术后,网络运行的大部分时间内,这些设备不会参与整网的数据转发,是一种闲置冗余的设备或链路来保障网络可靠性的,是一种高投资换来的高可靠性。 单一的端口扩展 用户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给服务商提出了另一个要求,必须以灵活的组网方式来应对不可预见的客户群变化,降低风险。当用户增多时,服务商盲目增加设备,扩大容量。由于新增的交换机跟原有的交换机没有组成一个整体,导致网络设备的性能下降,网络管理更复杂,最后会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 网络管理复杂 今天组网方式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网络设备进行管理,从带宽角度而言,分为带内管理和带外管理,带内管理包括WEB方式、网管软件(SNMP)方式、远程TELNET方式,带外管理包括通过设备的控制端口进行管理等。 由于带内管理在自身网络中运行,因此用的更为频繁,但其要求设备必须要有唯一的IP地址。而传统模式下,除了部分堆叠方式外,大都要求被网管的设备必须配备IP地址。这对于数量较少的核心交换机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数量庞大的网络边缘交换机而言,不但增加了配置的复杂程度,而且还占用了大量的地址空间。即使是对于工作在使用一个IP地址的堆叠模式下的交换机,管理界面上看到的仍然是堆叠在一起的各个交换机,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整体,具体的配置仍然是对各交换机单独配置。 投资效率太低 今天的交换方式组网中心都是机架式交换机,边缘是盒式交换机。由于现有的技术都不能在实现冗余的前提下较好的解决负载分担问题,因此用户在初期购买设备时,单台中心交换机的性能就必须能够满足整网的数据流转发要求,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对设备的性能要求更是远远高于建网时实际的需求。这样中心的设备需要一次性购买整个机架,加大了组网的成本,而且从可靠性角度而言,还要购置同样的设备却仅仅用来作为备份,大大的降低了投资效率。而当日后中心设备的性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时,又只能重新购买新的核心设备,这时有可能出现原有设备在中心则性能不足,在边缘则性能过剩的尴尬局面。不能很好的进行投资保护。 网络的神奇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网络的承受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硬件上、软件上、所用标准上......,各项技术都需要适时应势,对应发展,这正是网络迅速走向进步的催化剂。 |
上一篇:IRF之组播应用
下一篇:组播业务技术及进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