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7 文章来源:深度系统下载 浏览: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随着光纤传输技术的日渐成熟以及光纤在价格上越来越低,传统的同轴电缆传输越来越不适应今天光电网络的发展,而作为传播信息载体的光纤,具有传输损耗小、传输距离远、工作频带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使之成为光电网络最理想的传播载体。光纤是由极纯净的石英制成。光纤有线电视中只使用单模光纤,其包层直径为125μm,缓冲层直径为250μm,通光部分的芯径只有8~10μm。光缆的敷设与施工应考虑的事项与电缆工程大致相同。但光纤抗张力、抗侧压性能差,容易折断,因此在施工方法、工艺要求、工序流程等方面技术要求较高,对测试仪器仪表、机具工具、辅助材料等要求精度高、干燥清洁,还要求操作人员有较高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光缆施工大致分为以下几步:准备→路由工程→光缆敷设→光缆接续→工程验收。 1.准备工作 检查设计资料、原材料、施工工具和器材是否齐全,光纤熔接用设备由厂家负责,可暂不考虑。 (2)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光纤施工比电缆施工要求要严格得多,任何施工中的疏忽都将可能造成光纤损耗增大,甚至断芯。 2.路由工程 光缆敷设前首先要对光缆经过的路由做认真勘查,了解当地道路建设和规划,尽量避开坑塘、打麦场、加油站等这些潜在的隐患。路由确定后,对其长度做实际测量,精确到50m之内。还要加上布放时的自然弯曲和各种预留长度,各种预留还包括插入孔内弯曲、杆上预留、接头两端预留、水平面弧度增加等其他特殊预留。为了使光缆在发生断裂时再接续,应在每百米处留有一定裕量,裕量长度一般为5%~10%,根据实际需要的长度订购,并在绕盘时注明。 (2)画路径施工图。在预先栽好的电杆上编号,画出路径施工图,并说明每根电杆或地下管道出口电杆的号码以及管道长度,并定出需要留出裕量的长度和位置。这样可有效地利用光缆的长度,合理配置,使熔接点尽量减少。 (3)两根光纤接头处最好安设在地势平坦、地质稳固的地点,避开水塘、河流、沟渠及道路,最好设在电杆或管道出口处,架空光缆接头应落在电杆旁0.5~1m左右,这一工作称为“配盘”。合理的配盘可以减少熔接点。另外在施工图上还应说明熔接点位置,当光缆发生断点时,便于迅速用仪器找到断点进行维修。 3.光缆敷设 同一批次的光纤,其模场直径基本相同,光纤在某点断开后,两端间的模场可视为一致,因而在此断开点熔接可使模场直径对光纤熔接损耗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所以要求光缆生产厂家用同一批次的裸纤,按要求的光缆长度连续生产,在每盘上顺序编号,并分别标明A(红色)、B(绿色)端,不得跳号。架设光缆时需按编号沿确定的路由顺序布放,并保证前盘光缆的B端要和后一盘光缆的A端相连,从而保证接续时两光纤端面模场直径基本相同,使熔接损耗值达到最小。 (2)架空光缆可用7?N2.2mm的镀锌钢绞线作悬挂光缆的吊线。吊线与光缆要良好接地,要有防雷、防电措施,并有防震、防风的机械性能。架空吊线与电力线的水平与垂直距离要2m以上,离地面最小高度为5m,离房顶最小距离为1.5m。架空光缆的挂式有3种:吊线托挂式、吊线缠绕式与自承式。自承式不用钢绞吊线,光缆下垂,承受风荷力较差,因此常用吊挂式。 (3)架空光缆布放。由于光缆的卷盘长度比电缆长得多,长度可能达几千米,故受到允许的额定拉力和弯曲半径的限制,在施工中特别注意不能猛拉和发生扭结现象。一般光缆可允许的拉力约为150~200kg,光缆转弯时弯曲半径应大于或等于光缆外径的10~15倍,施工布放时弯曲半径应大于或等于20倍。为了避免由于光缆放置于路段中间,离电杆约20m处,向两反方向架设,先架设前半卷,在把后半卷光缆从盘上放下来,按“8”字型方式放在地上,然后布放。 (4)在光缆布放时,严禁光缆打小圈及折、扭曲,并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对讲机,“前走后跟,光缆上肩”的放缆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止背扣的发生,还要注意用力均匀,牵引力不超过光缆允许的80%,瞬间最大牵引力不超过100%。另外,架设时,在光缆的转弯处或地形较复杂处应有专人负责,严禁车辆碾压。架空布放光缆使用滑轮车,在架杆和吊线上预先挂好滑轮(一般每10~20m挂一个滑轮),在光缆引上滑轮、引下滑轮处减少垂度,减小所受张力。然后在滑轮间穿好牵引绳,牵引绳系住光缆的牵引头,用一定牵引力让光缆爬上架杆,吊挂在吊线上。光缆挂钩的间距为40cm,挂钩在吊线上的搭扣方向要一致,每根电杆处要有凸型滴水沟,每盘光缆在接头处应留有杆长加3m的余量,以便接续盒地面熔接操作,并且每隔几百米要有一定的盘留。 网络的神奇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网络的承受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硬件上、软件上、所用标准上......,各项技术都需要适时应势,对应发展,这正是网络迅速走向进步的催化剂。 |
下一篇:移动通信网络与WLAN合路系统